《逃避自由》—— 艾里希·弗洛姆【美】- 阅读随笔
✨✨✨✨✨✨
:自由而不孤立,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与神学
:自由虽给人带来了独立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无能为力,
:精神孤独与物质孤独,在所有的孤独中,精神孤独是最可怖的
:弗洛伊德:人基本上是反社会的,社会必须驯化他,社会对人自然冲动的压抑会转化成奋斗动力,会变成文化的人文基础,但不可压抑过度,否则会适得其反。
:“从事强迫性的非理性活动”、”非理性的浪漫主义情绪“
:电影和流行歌曲把廉价虚假的多愁伤感填塞给数百万情感饥渴的顾客们
通过对人类自由意志的探究和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呼吁人们在追求自由的同时,承担自由所带来的责任。首先作者通过在社会进程的演化中人们对自由的不同态度的追求和认识,分析了不同阶段进程中精神因素的作用及社会心理现象,指出人性它是人类进化的产物,但也有某些固有的机制和规则,它既非一个生物上固定不变的天生欲望冲动的结合体,亦非文化模式毫无生机的影子,可以轻松自如的适应它。在这个适应过程中会激发出一些情感和欲望的发展。当这些发展起来后可能会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反过来也会对社会的进程进行塑造和影响。
之后作者对自由的模棱两可做了阐述,分别是 “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和 “自由的发展” 。通过对两者的说明引出了本书的主题“逃避自由”,他指出一方面人在摆脱外在的权威,日益独立获得自由,个体化的力量与完整性日益增长,不断强大。而另一方面这种日益加剧的个体化进程又意味着孤独感和不完全也随之加剧,觉得自己微不足道、无能为力,于是会产生了逃避这种自由的强烈冲动。借此来摆脱这种不安全感。阐述论证在不同时期以及在不同宗教信仰下表现出对自由的认识和看法。通过不同时期不同信仰的环境下对自我的认识。反映出对最有的态度与看法以及矛盾。个人的到发展独立却又孤立无援,增加了自由却又创造了新的依赖。
人在自身力量不断成长过程中的纽带,看似总是束缚,实际也包括了安全感的获得,人挣脱所有纽带后获得的自由,同时也因为缺乏了安全感的庇护而产生了焦虑、不安和无能为力感,为避免这样的孤独而选择逃避自由。帮助自己忘掉自己是个体的孤独感。逃避的机制主要有三种:
- 屈服于权利,除去个人自我,放弃自我,除去自由的负担
- 展示破坏(破坏欲),破坏欲是对焦虑、孤立感和逃避难以忍受无力感最司空见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之相对的生命欲与破坏欲它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的,互相转化。生命有自己的动力,要生长、要表达,一旦受阻则生命欲就会转化成破坏欲。
- 机械趋同,丧失自我,伪自我取而代之。由于失去了自我的个性,为了适应丧失自我的恐惧,被迫欲别人趋同,是一种发展出来适应环境的表现。
以上谈到的均为作者谈到的消极的自由,除此之外提到了另外一种自由,即积极的自由。意在拥抱社会,在保持个性的同时,拥抱社会,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劳动取得发展性的积极的自由。